(一)平安出行第一条,安全防范要记牢
寒冬腊月,临近春节,返乡过年、走亲访友、旅游出行途中,安全不容忽视,提醒家长朋友们遵守交通规则,文明安全出行。带领孩子在超市、商场、游乐场等人流量大的地方时,保证孩子“在身边”“看得见”,防诱防拐防走失。
1、家长应熟知拐骗儿童的常见骗术:一是假冒熟人,二是物质利诱,三是偷窃抢夺,四是利用善心;同时教育孩子不接受陌生人的礼物,不随意与陌生人搭话,牢记父母电话和地址。家长对孩子外出要做到知去向、知内容、知同伴、知归时。

2、若一旦走失,家长应教育孩子谨记四个自救技能:第一,原地等待。孩子与大人走散,须站在原地等,不能乱走乱窜,同时可以观察周围是否有较高的台子、桌子、台阶,站在高处,让父母更易在人群中发现。 第二,不要哭闹。与父母走散后,不要惊慌,更不能哭闹,否则很容易被心怀不轨之人发觉,若此时,有陌生人靠近给食物和东西,不要也不吃,并一定不跟随陌生人走。第三,寻求帮助。牢记父母的手机号码,向附近的(如商场、公园、影院、游乐场、车站、机场等)的工作人员、警察求助。 第四,拒绝搭讪。不要跟陌生人随意搭话,如果有陌生人说带你去找爸妈,不要去。若被强行带走,马上向周围最近的人大声呼救:“救命,有人贩子要拐我。”

3、孩子走失,父母应理智应对:把握住黄金24小时,采取“十人四追法”,即母亲原地不动,父亲发动亲友10人向4个方向寻找。在2公里以内,4人分别以4个方向沿着大路搜索追踪,未果后,再到火车站、汽车站寻找。在寻找的同时,切莫忘记报警、调看监控、发布朋友圈、微博、广播等措施。

(二)小荷才露尖尖角,自我保护很重要
近年来,性侵未成年人案件频发,令人扼腕,而纵观多起性侵案件,我们发现多数家长未尽到对孩子应有的教育责任,缺乏对子女身心变化应有的关注,致使孩子的第一道保护屏障存在严重缺陷。我们在此呼吁:

1、时刻关注孩子的身心变化,如若孩子无故出现哭泣、梦魇、惧怕身体接触、自我伤害倾向等行为,很可能是遭受性侵后的信号,请各位家长警惕。
2、假期送孩子上辅导班,家长需谨慎伸向孩子的“魔爪”,近年来,教师猥亵学生案件时有发生,此类案件虽然为数不多,但性质恶劣,隐蔽性强,并对涉案未成年人身心造成严重创伤。犯罪嫌疑人往往凭借教师身份,利用孩子年幼无知及对老师的权威信服施以哄骗、威胁手段, 在授课过程中,尤其是一对一单人教学中,对孩子进行超出正常范畴的身体触碰。检察官提醒各位家长,给孩子选择辅导班要审慎了解辅导老师的资质、评价,对于异性老师的一对一私教授课,家长最好全场陪伴,避免置孩子于危险边缘。
3、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不应规避孩子的“性启蒙”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重教授给孩子基本的性知识、辨别能力及自护能力,让孩子牢记内衣覆盖的地方不能被他人触碰,不和异性成人独处一室,若被人触摸身体私隐部位后并要求保守秘密的,要第一时间告诉父母。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安全童谣:“小熊小熊乖宝宝,背心裤衩都穿好;里面不许别人摸,男孩女孩都知道。小小秘密藏心里,谁也不会告诉你;坏人要是欺负你,告诉妈妈要牢记。”
(三)安全常识驻心间,平安喜乐过新年
1、教育孩子安全燃放烟花爆竹
寒假又值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家长要教育孩子,在成人的陪同下,在规定时间和指定地点燃放烟花爆竹。不到无证摊点等不法商贩处购买烟花爆竹,尽量选购火药量较小的玩具烟花,不购买具有伤害性的大型烟花,教导孩子燃放烟花爆竹时要保持安全距离,以防止意外发生。

2、教育孩子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当孩子被单独留在家中时,家长要叮嘱孩子不要攀爬阳台、门窗;不使用煤气、燃气灶具;当有人敲门时,要问清来意,不给陌生人开门。牢记安全歌谣:“一人在家放寒假,生人敲门不应答。问路送奶查电表,决不开门我当家。”遇到危险时,应以保护自身生命和安全为首要原则,不要眷恋身外财物,牢记安全歌谣:“自行车、新书包,漂漂亮亮刚买到。坏蛋抢去不硬拼,生命第一要记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