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辈出老师,我姥爷、我父亲母亲、我姊妹、我孩子、我小姨小姨夫等,我家有11个人是老师。
我出生在物质匮乏的六十年代末,记得小时候我们家最显眼的物件便是书和字典,更多的是父母拿回家一摞摞的作业本,懵懂的我那时候看着父母煤油灯下批阅作业,就想象着自己长大后的样子也会是灯下批阅作业,拿着教鞭上课的样子了。那时候没有幼儿园,母亲总是把我带到学校,任由我和其他老师的孩子一起在操场上疯跑疯玩,自由成长,遇到下雨天气,母亲也会带我到教室,让我坐教室角落最后一排,乖乖的背着手和学生一起听课。四五岁时候的我,记忆里妈妈是家里叫的,学校里,我把妈妈叫“老师”。甚至于我现在还记得,我不会读写1、2、3的时候,跟着妈妈的学生我会读会写的第一个字是芹菜的“芹”。
成长的岁月中,记忆愈来愈清晰的是父母围桌而坐,秉烛研究文章,朗读、背诵诗词的情景,父亲喜欢写诗,交由母亲朗诵,母亲在朗诵中又不时提出修改的建议,记忆里父亲的每一首诗总是在这种温情的时光里诞生。还有父亲坐在炕头拉着二胡,母亲跟着节拍唱歌,姐姐们跳舞的情景更是历历在目。“大海航行靠舵手”“唱支山歌给党听”“映山红”“保卫黄河”“游击队之歌”等红歌是家庭给予我最早的音乐启蒙。家庭环境的熏陶下,我青春年少的理想是作者梦和舞者梦,是文字和美邂逅的梦想。
在教育我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充满着温情和智慧。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小学时候,父亲就教我背诵《朱子家训》,小小的我虽不知其味,混沌的感觉里也明白父亲是要我成为顺应、安分、积德、向善的人。母亲告诉我,一个人宽容善良,知书明理的良好品性是从生活的点滴小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所以《朱子家训》的独特魅力和永恒价值一直以来是我管理好自己的生活和家庭的古训,更是我和老公教育孩子处事严谨的家训。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母亲告诉我,“福积良善之家”,要心怀感恩,善莫大焉。这是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传承,无论工作生活,要始终笃定“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处事态度来要求自己,只要是善,即使是小善也要做;只要是恶,即使是小恶也坚决不做。这是一个人待人处世的态度,是品行和修养的体现。母亲教育我,人生的磨难必须坚强承受,对丑恶要学会遗忘和忽略,凡是上苍之眼所及之地,对于智者而言,皆是幸福的港湾。 有着母亲的教诲,自己始终坚信,上善若水,善包容一切,一个善良的人,上天不会刁难,更不会有邪恶。所以,活得踏实、愉快、阳光、自信是我幸福生活的现状。
事业靠本领成就。考入检察院工作的第一天,父亲告诉我,“天覆吾,地载吾天地生吾有意无?”“十年寒窗磨一剑,要展平生经纶学”的道理,告诫我在事业平台上要有理想有抱负,不能蹉跎了光阴,履职尽责要有担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警示我作为女同志,要吃苦耐劳,更要洁身自好,凭自己的本事立足于社会,能有自己的力量平稳的站在大地上。从检三十年来,自己谨记父亲告诫,工作中学法律,学检察业务,一步步努力,一路坚韧……
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母亲常说,读书的快乐是一种感悟,文化底蕴和知识唯独是世界上最丰厚的财富。父亲教育我关于读书做学问“厚积而薄发”的最好境界。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读书吟诗是父母一生的情趣和精神追求,想起父母在世时,俩人吟诵唐诗宋词的情景,有情泪盈眶,思念受煎熬。受父母的熏陶,读书也是我的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追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我喜欢在读书中享受个性的独立和丝丝入扣的寂寞,获得精神世界的一份安宁,在文字里把握冬秋春夏的从容。父母亲的思想时时润泽着我被尘埃落户的心房,即使好多愁苦不堪的时刻,我也会用文字释然来温暖生命中的荒芜和苍凉。
感恩父母给我良好的家风传承,这是渗透灵魂的灵性,是植根于心灵的滋养。因为有这些精神财富的支撑,我的精神操守和情趣境界里没有刻毒与卑劣,让我在这个世界上经营着最好的岁月,美丽的活着。
如今父亲和母亲都离开了我,叨叨些许文字,祭奠我的父母,重温成长的记忆。此时,思念的味道竟也甜美,父母亲给我说过的每一句话,我心中有满盈、有空白,回溯时,有了一层更深的含义,有了一缕更温柔的光泽,得到了一种在相聚时候无法得到的心情。我的世界里,唯一能对抗念想的,也许只有父母给予我的人生智慧了。(作者:岷县院 马慧琴)